3.1.2 植物的呼吸 教学设计(表格式)-北京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2 植物的呼吸 教学设计(表格式)-北京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课题 植物的呼吸 课程类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京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 人体的营养与呼吸”中的内容,主要介绍植物的呼吸现象及其与人类呼吸的异同。教材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植物呼吸的普遍性及其在不同器官中的表现。此外,教材还通过学科广角,介绍植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呼吸适应机制,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本节课内容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的生理功能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通过学习植物呼吸现象,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生理功能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科学思维: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社会责任:通过了解植物呼吸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植物呼吸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植物不同器官的呼吸表现及其适应机制。 植物呼吸与人类呼吸的异同。
教学难点 理解植物呼吸的普遍性和各器官的呼吸表现。 理解植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呼吸适应机制。
教学过程:
《植物的呼吸》教学设计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程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植物的呼吸”。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人类通过肺呼吸,那么植物是否也需要呼吸呢?它们的呼吸方式和我们有什么不同?请大家先和同桌讨论一下,稍后我请几位同学来分享你们的想法。
(学生讨论1分钟)
好,哪位同学愿意先来说说?
学生A:
老师,我觉得植物应该也需要呼吸,因为它们也是生物,但可能没有肺这样的器官。
教师:
很棒的思考!植物的确需要呼吸,但它们的方式和人类不同。比如,植物没有肺,它们如何完成气体交换呢?
学生B:
可能是通过叶子上的气孔?
教师:
没错!植物的叶片上有气孔,这是它们呼吸的重要结构。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实验和观察,一起探索植物的呼吸现象及其奥秘。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并说明理由。
新课 展开 探究萌发种子的呼吸现象 教师活动:
首先,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验证植物是否进行呼吸。实验材料包括两个广口瓶、萌发种子、干燥种子、澄清石灰水和温度计。
(展示实验装置图片)
步骤1:甲瓶装入萌发种子,乙瓶装入等量干燥种子,密封后静置24小时。
步骤2:观察两瓶中澄清石灰水的变化。
(学生分组操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C:
老师,甲瓶的石灰水变浑浊了,乙瓶没有变化!
教师:
观察得很仔细!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甲瓶中有二氧化碳产生,而二氧化碳正是呼吸作用的产物。这说明萌发的种子在进行呼吸作用。
提问:
为什么干燥种子的瓶中没有明显变化?
学生D:
因为干燥种子处于休眠状态,呼吸作用微弱,产生的二氧化碳太少。
教师:
总结得非常到位!这说明只有活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 (二)植物不同器官的呼吸表现(20分钟)
教师活动:
植物的呼吸不仅限于种子,根、茎、叶等器官也会进行呼吸。接下来,我们逐一探究。 叶片的呼吸:
(展示天竺葵叶片实验图片)
叶片通过气孔进行气体交换。白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但呼吸作用始终进行,消耗氧气并产生二氧化碳。
学生E:
老师,那晚上植物会不会和人抢氧气?
教师:
问得好!夜晚没有光合作用,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确实会消耗氧气,但总体影响很小。 茎的呼吸:
(展示树皮皮孔结构图)
茎通过皮孔与外界交换气体。例如,老树的树皮剥落后,皮孔被破坏,可能导致根部缺氧。 根的呼吸:
(演示根系呼吸实验)
将两株植物分别放入水中,一株通入氧气,另一株不通。几天后,未通氧的植物根部腐烂。这说明根需要氧气进行呼吸。
学生F:
所以农民伯伯松土是为了让根更好地呼吸?
教师:
完全正确!松土能增加土壤透气性,促进根的呼吸。 (三)植物呼吸的适应机制(15分钟)
教师活动:
不同环境中的植物演化出独特的呼吸适应机制。例如: 水生植物:
(展示莲藕通气组织示意图)
莲藕的茎中有发达的通气组织,能储存和运输氧气,供根部呼吸。 旱生植物:
(展示仙人掌木栓层图片)
仙人掌的表皮覆盖木栓层,减少水分蒸发,但可能限制气体交换。因此,它们的气孔多在夜间开放,减少水分流失。
学生G:
沙漠植物白天关闭气孔,不会影响呼吸吗?
教师:
它们通过夜间呼吸储存能量,白天利用这些能量进行光合作用,这是一种巧妙的适应策略。 (四)植物呼吸与人类呼吸的异同(10分钟)
教师活动:
最后,我们对比植物呼吸与人类呼吸的异同:
相同点:都需要氧气,产生二氧化碳,释放能量。
不同点: 植物通过气孔、皮孔等器官呼吸,人类通过肺呼吸。 植物呼吸全天进行,而人类呼吸持续不断。 植物呼吸速率受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影响更大。
(播放对比表格动画)
提问:
为什么植物呼吸的适应性比人类更强?
学生H:
因为植物不能移动,必须通过结构变化适应不同环境。
教师:
非常正确!这正是生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体现 认真听讲,了解实验目的和步骤。 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实验结果,理解萌发种子的呼吸现象。 回答教师的问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认真听讲,理解植物体各个器官的呼吸现象。 观察天竺葵叶片和茎的呼吸实验,理解植物不同器官的呼吸表现。 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植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呼吸适应机制。 回答教师的问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我们一起总结重点内容: 植物呼吸现象:所有活细胞均进行呼吸作用,萌发种子、根、茎、叶均参与。 适应机制:水生植物依赖通气组织,旱生植物通过木栓层和夜间呼吸。 与人类呼吸对比:本质相同,但方式与环境适应性不同。
(板书同步展示核心知识点)
课后作业是:观察家中植物的某一器官(如叶片或茎),描述其呼吸现象,并分析其适应性。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光合作用的能量转化”
板书设计:
植物的呼吸
一、植物呼吸现象
萌发种子: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叶片:通过气孔进行气体交换
茎:通过皮孔进行气体交换
根:通过根毛和表皮细胞进行气体交换
二、植物呼吸的适应机制
水生植物:通气组织储存和运输氧气
旱生植物:木栓层减少水分流失,可能限制呼吸
三、植物呼吸与人类呼吸的异同
相同点:都需要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不同点:植物通过不同器官进行呼吸,适应多样化环境
生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帮助学生理解了植物呼吸的普遍性和适应性。但部分学生对“旱生植物夜间呼吸机制”理解不够深入,下次可结合仙人掌实物解剖演示。此外,实验环节中个别小组操作不够规范,需加强实验前指导。教学资源方面,引入更多生态纪录片片段,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直观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