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1.2 植物的呼吸》教学设计 - 2024 - 2025 学年北京版生物七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本节内容是北京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一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之后,进一步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植物的生命活动,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植物的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相关,为后续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知识奠定基础。知识结构1. 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2. 呼吸作用的表达式:有机物(储存着能量) + 氧→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3. 呼吸作用的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4. 呼吸作用的意义: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5. 呼吸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农田松土、粮食储存等。二、学情分析知识基础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细胞的结构等基础知识,但对于植物的呼吸作用还缺乏系统的认识。能力水平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实验操作能力,但在设计实验、控制变量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习兴趣学生对生物实验具有较高的兴趣,但在面对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时,可能会感到理解困难,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生动的实例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三、教学准备教具1. 实验器材:萌发的种子、煮熟的种子、澄清石灰水、燃烧的蜡烛、保温杯、温度计、导管、橡皮塞等。2. 多媒体课件:包含呼吸作用的动画演示、生产生活中呼吸作用应用的图片和视频等。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植物呼吸作用的相关内容,思考生活中与植物呼吸作用有关的现象。四、核心素养目标生命观念通过对植物呼吸作用的学习,理解呼吸作用是植物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物质与能量相统一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通过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培养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科学探究经历探究植物呼吸作用的实验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能力。社会责任了解呼吸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合理利用呼吸作用原理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五、教学重难点重点1. 呼吸作用的概念、表达式和实质。2. 探究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消耗氧气以及释放能量的实验。难点1. 理解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2. 设计和实施探究植物呼吸作用的实验,控制实验变量,分析实验结果。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情境导入,5 分钟)教师活动:展示一些水果保鲜、粮食储存以及农田松土的图片,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水果需要放在冰箱里保鲜,粮食要储存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农民伯伯会经常给农田松土,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些现象都与植物的一种重要生命活动有关,那就是植物的呼吸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尝试根据生活经验回答。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植物的呼吸作用。(二)新课讲授(25 分钟)1. 探究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8 分钟)教师活动:展示实验装置(两个保温杯,分别装有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都连接着导管,导管另一端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介绍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提出问题:“植物呼吸作用是否会产生二氧化碳呢?”引导学生作出假设:“植物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总结实验结果:“装有萌发种子的保温杯连接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装有煮熟种子的保温杯连接的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说明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学生活动:观察实验装置,明确实验目的和步骤。根据问题作出假设。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出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结论。2. 探究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8 分钟)教师活动:展示实验装置(两个广口瓶,分别装有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用橡皮塞密封,过一段时间后),提出问题:“植物呼吸作用是否会消耗氧气呢?”引导学生作出假设:“植物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打开广口瓶,将燃烧的蜡烛分别放入两个广口瓶中,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总结实验结果:“放入装有萌发种子广口瓶中的蜡烛熄灭,而放入装有煮熟种子广口瓶中的蜡烛继续燃烧,说明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学生活动:观察实验装置,思考问题并作出假设。观察蜡烛在不同广口瓶中的燃烧情况,分析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 探究植物呼吸作用释放能量(4 分钟)教师活动:展示实验装置(两个保温杯,分别装有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里面各插入一支温度计),提出问题:“植物呼吸作用是否会释放能量呢?”引导学生作出假设:“植物呼吸作用会释放能量。”一段时间后,让学生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并提问:“温度计的示数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总结实验结果:“装有萌发种子的保温杯内温度计示数升高,而装有煮熟种子的保温杯内温度计示数基本不变,说明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释放了能量。”学生活动:观察实验装置,作出假设。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分析实验结果并回答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植物呼吸作用释放能量的事实,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4. 呼吸作用的概念、表达式和实质(5 分钟)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三个实验结果,总结植物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写出呼吸作用的表达式:有机物(储存着能量) + 氧→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讲解呼吸作用的实质:“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学生活动:认真听讲,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表达式和实质,做好笔记。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呼吸作用的概念、表达式和实质,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三)课堂巩固(5 分钟)教师活动:布置任务:1. 完成教材上相关的练习题,如判断呼吸作用的表达式是否正确等。2. 提问:“在农业生产中,为什么要给农作物及时排涝?”学生活动:独立完成练习题,同桌互查答案。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和问题回答,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呼吸作用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课堂小结(3 分钟)教师活动:总结知识框架:1. 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消耗氧气、释放能量。2. 呼吸作用的概念、表达式和实质。3. 呼吸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学生活动:齐声复述呼吸作用的概念和表达式,并举例说明呼吸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设计意图:强化结构化记忆,突出核心结论,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五)作业设计(2 分钟)基础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2. 制作一张手抄报,介绍植物呼吸作用的概念、表达式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升作业: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不同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等)对植物呼吸作用的影响,并写出实验方案。七、板书设计3.1.2 植物的呼吸一、呼吸作用的实验探究1. 产生二氧化碳:萌发种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 消耗氧气:萌发种子使燃烧蜡烛熄灭3. 释放能量:萌发种子使温度计示数升高二、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三、呼吸作用的表达式有机物(储存着能量) + 氧→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四、呼吸作用的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五、呼吸作用的应用1. 农田松土2. 粮食储存3. 水果保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