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 其他生物的呼吸 教学设计(表格式)-北京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3 其他生物的呼吸 教学设计(表格式)-北京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京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 人体的营养与呼吸”中的内容,主要介绍不同生物的呼吸方式,包括单细胞生物、鱼类、两栖动物和鸟类的呼吸特点及其适应环境的方式。教材通过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呼吸方式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的适应性。此外,教材还通过总结归纳,引导学生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本节课内容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的生理功能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通过学习不同生物的呼吸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生理功能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科学思维:通过讨论不同生物呼吸方式的适应性,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社会责任:通过了解生物呼吸方式的多样性,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不同生物的呼吸方式及其特点。 鱼类、两栖动物和鸟类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 生物呼吸方式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的适应性。
教学难点 理解鱼类鳃呼吸的机制及其适应水生环境的特点。 理解两栖动物的呼吸方式及其适应水陆两栖生活的特点。 理解鸟类双重呼吸的机制及其适应飞行生活的特点。
教学过程:
《其他生物的呼吸》教学设计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程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其他生物的呼吸”。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人类的呼吸是通过肺完成的,那么其他生物呢?比如鱼在水里怎么呼吸?青蛙既能在水里又能在陆地上,它们又是如何呼吸的?请大家先和同桌讨论一下,稍后我请几位同学来分享你们的想法。
(学生讨论1分钟)
好,哪位同学愿意先来说说?
学生A:
老师,鱼应该用鳃呼吸吧?我看到鱼鳃一张一合的。
教师:
观察得很仔细!鱼的鳃确实是它们的呼吸器官。那青蛙呢?它们在水里和陆地上的呼吸方式一样吗?
学生B:
青蛙小时候用鳃呼吸,长大后可能用肺?
教师:
非常正确!两栖动物的呼吸方式会随着发育阶段而变化。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图片和讨论,一起探索不同生物的呼吸方式及其适应性。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并说明理由。
新课 展开 单细胞生物的呼吸 教师活动:
首先,我们来看最简单的生物——单细胞生物。比如变形虫、草履虫和细菌。它们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那么它们如何完成气体交换呢?
(展示PPT:变形虫结构图)
大家看,变形虫的细胞膜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氧气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二氧化碳则通过细胞膜排出。这就是单细胞生物的呼吸方式——直接扩散。
学生C:
老师,那细菌也是这样呼吸的吗?
教师:
是的!所有单细胞生物都依赖细胞膜进行气体交换。这种方式的优点是什么?
学生D:
简单高效,适合生活在水中或湿润环境中。
教师:
总结得很好!正是因为单细胞生物结构简单,它们的呼吸方式也直接而高效。 (二)鱼类的鳃呼吸
教师活动:
接下来,我们学习鱼类的呼吸方式。鱼生活在水中,它们的鳃是如何适应这种环境的呢?
(展示鳃的结构模型)
大家看,鳃由鳃弓、鳃丝和鳃耙组成。鳃丝上密布毛细血管,当水流过鳃丝时,氧气从水中扩散到血液,二氧化碳则从血液进入水中。
学生E:
老师,为什么鱼离开水会很快死亡?
教师:
问得好!鳃丝需要水的支撑才能保持分离状态。一旦离开水,鳃丝会粘连,表面积减少,无法有效交换气体。
(播放动画:鳃呼吸过程)
现在,请大家观察鳃的颜色。活鱼的鳃为什么是鲜红色的?
学生F:
因为里面有丰富的血液?
教师:
没错!鳃丝中的血红蛋白让鳃呈现红色,这也说明鳃是高效的气体交换场所。 (三)两栖动物的呼吸
教师活动:
两栖动物如青蛙,它们的呼吸方式更加复杂。幼体(蝌蚪)用鳃呼吸,成体则用肺和皮肤辅助呼吸。
(展示青蛙的解剖图)
大家看,青蛙的肺结构简单,表面积较小,因此需要皮肤辅助呼吸。湿润的皮肤下布满毛细血管,可以直接吸收氧气。
学生G:
老师,如果青蛙的皮肤干了会怎样?
教师:
这正是两栖动物必须生活在潮湿环境的原因!皮肤干燥会导致呼吸受阻,甚至死亡。
(展示青蛙幼体和成体的对比图)
现在思考:为什么青蛙幼体用鳃,而成体改用肺和皮肤?
学生H:
因为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需要适应陆地环境?
教师:
完全正确!这种呼吸方式的转变是适应水陆两栖生活的关键。 (四)鸟类的双重呼吸
教师活动:
最后,我们来学习鸟类的呼吸方式。鸟类飞行需要大量能量,它们的呼吸系统有什么独特之处?
(展示鸟类呼吸系统模型)
鸟类的肺连接着气囊。吸气时,空气进入肺和后气囊;呼气时,前气囊的空气再次流经肺。这种“双重呼吸”让鸟类在吸气和呼气时都能进行气体交换。
学生I:
老师,这样是不是能提高氧气利用率?
教师:
非常正确!双重呼吸使鸟类在飞行中高效获取氧气。
(播放视频:鸽子飞行时的呼吸过程)
大家看,气囊的扩张和收缩像风箱一样,持续为肺供氧。这种结构如何适应飞行需求?
学生J:
飞行耗氧量大,双重呼吸能保证氧气供应充足。
教师:
总结得太棒了!这正是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典型例子 认真听讲,理解生物的呼吸方式。 观察生物的结构图,理解其呼吸方式。 回答教师的问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我们一起总结重点内容: 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膜直接扩散完成气体交换。 鱼类:鳃丝中的毛细血管实现水中呼吸。 两栖动物:幼体用鳃,成体用肺和皮肤适应水陆生活。 鸟类:双重呼吸机制满足飞行的高耗氧需求。
(板书同步展示核心知识点)
课后作业是:选择一种生物,分析其呼吸方式如何适应环境,并制作一张科普小报。
板书设计:
其他生物的呼吸
一、单细胞生物的呼吸
方式:通过细胞膜进行气体交换
适应环境:大多生活在水中
二\鱼类的鳃呼吸
功能:通过鳃丝上的毛细血管与水接触完成气体交换
适应环境:生活在水中
三、两栖动物的呼吸
幼体:用鳃呼吸
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适应环境: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潮湿的陆地或水中
四、鸟类的双重呼吸
结构:肺和气囊
功能:吸气和呼气时肺均能进行气体交换
适应环境:生活在陆地,飞行耗氧量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模型展示、动画演示和互动讨论,帮助学生理解了不同生物的呼吸方式及其适应性。但部分学生对“鸟类双重呼吸的气囊作用”仍存在困惑,下次可增加气囊动态模型演示。此外,两栖动物皮肤呼吸的机制需结合实验(如观察活体青蛙的皮肤湿润度)深化理解。教学资源方面,引入更多野外观察视频,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