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 呼吸作用 教学设计(表格式)-北京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4 呼吸作用 教学设计(表格式)-北京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京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 人体的营养与呼吸”中的内容,主要介绍呼吸作用的基本概念、实质、反应式以及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教材通过比较体内氧化与体外燃烧、探究种子燃烧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和意义。此外,教材还通过讨论呼吸作用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运用呼吸作用原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及做法。本节课内容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能量代谢的过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通过学习呼吸作用的过程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生物能量代谢的过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科学思维: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科学探究:通过探究种子燃烧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社会责任:通过了解呼吸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呼吸作用的实质和反应式。 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如温度、水分、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 运用呼吸作用原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及做法。
教学难点 理解呼吸作用与体外燃烧的异同。 理解呼吸作用在生物体内的逐步释放能量过程及其意义。 理解呼吸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呼吸作用》教学设计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程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呼吸作用”。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每天都需要吃饭、喝水,但大家有没有想过,食物中的能量是如何被我们的身体利用的呢?比如,我们跑步、思考、甚至睡觉时,能量从哪里来?大家先和同桌讨论一下,稍后请几位同学分享你们的想法。
(学生讨论1分钟)
好,哪位同学愿意先来说说?
学生A:
老师,我觉得能量可能来自食物里的营养物质,比如糖类?
教师:
没错!食物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能量的来源。但这些营养物质是如何转化成能量的呢?这个过程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呼吸作用。另外,有同学听说过“呼吸作用”和“呼吸”的区别吗?
学生B:
“呼吸”是指我们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呼吸作用”可能是在细胞里发生的反应?
教师:
非常正确!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化学反应,而呼吸是气体交换的过程。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实验和讨论,深入探究呼吸作用的本质和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并说明理由。
新课 展开 (一)比较体内氧化与体外燃烧(15分钟)
教师活动:
首先,我们通过实验来观察一个现象。这里有一盘干燥的花生种子,我将用酒精灯点燃它们。请大家仔细观察燃烧过程中的变化,并思考:种子燃烧释放了什么?
(教师点燃花生种子,学生观察)
学生C:
有火焰,冒烟,最后剩下一些灰烬。
教师:
很好!燃烧时释放了光和热,这说明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了。那么,这与生物体内的能量释放有什么不同呢?比如,我们吃花生时,能量是如何被利用的?
学生D:
生物体内的能量应该被缓慢释放,用来维持生命活动,而不是一下子变成热量。
教师:
完全正确!体外燃烧是剧烈的氧化反应,能量瞬间释放;而呼吸作用是在细胞内逐步分解有机物,能量分阶段释放,并被储存到ATP中供细胞使用。
(播放动画:体外燃烧与呼吸作用的对比)
大家看,体外燃烧需要高温点燃,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而呼吸作用在常温下进行,通过酶的作用分解葡萄糖,最终也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但能量被高效利用。这就是两者的核心区别。 (二)呼吸作用的实质(20分钟)
教师活动:
接下来,我们学习呼吸作用的反应式。呼吸作用的原料是葡萄糖和氧气,产物是二氧化碳、水,并释放能量。反应式可以表示为:
葡萄糖 + 氧气 → 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ATP)
(板书反应式并标注各物质的来源与去向)
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大家回忆一下,线粒体被称为细胞的什么?
学生E:
“动力工厂”!
教师:
没错!线粒体通过呼吸作用为细胞提供能量。现在,请大家思考:如果细胞缺乏氧气,呼吸作用还能进行吗?
学生F:
可能会进行无氧呼吸?比如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产生乳酸。
教师:
太棒了!这说明呼吸作用分为有氧和无氧两种类型。但今天我们主要学习有氧呼吸。
(展示线粒体结构示意图)
在线粒体内,葡萄糖被分解为丙酮酸,再与氧气结合生成大量ATP。这一过程需要酶的参与,且受多种因素影响。接下来,我们将探讨这些影响因素。 (三)呼吸作用的影响因素(20分钟)
教师活动:
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包括温度、水分、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我们逐一分析: 温度:酶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强,但温度过高会破坏酶结构。例如,低温保存水果可以抑制呼吸作用,延长保鲜期。 水分:干燥环境会降低细胞呼吸速率。比如,粮食储存时要保持干燥,避免霉变。 氧气浓度:氧气充足时有氧呼吸占主导;缺氧时则进行无氧呼吸。例如,水稻根长期浸泡会因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导致烂根。
(展示图表:不同温度下呼吸作用强度变化)
大家看这张图,当温度从0℃升到35℃时,呼吸作用逐渐增强;超过40℃后,酶失活,呼吸作用骤降。这说明什么?
学生G:
温度要适中,才能让呼吸作用高效进行!
教师:
没错!这就是为什么温室大棚需要控制温度。接下来,请结合生活实例,讨论如何利用这些因素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如何保存苹果?
学生H:
可以放在冰箱里低温保存,或者抽真空减少氧气。
教师:
很好!超市里的苹果常采用低温、低氧环境保鲜。这就是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 认真听讲,理解体内氧化与体外燃烧的异同。 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实验结果,理解呼吸作用与体外燃烧的异同。 回答教师的问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我们一起总结重点内容: 呼吸作用的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反应场所是线粒体。 影响因素:温度、水分、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 应用:粮食储存需低温干燥,水果保鲜需低氧,作物增产需合理密植。
(板书同步展示核心知识点)
课后作业是: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探究温度对绿豆种子呼吸作用的影响,并预测实验结果。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光合作用”,请大家预习课本第52页。
板书设计:
呼吸作用
一、呼吸作用的实质
反应式:有机物 + 氧气 → 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
主要场所:线粒体
重要意义:为生物体的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二、呼吸作用的影响因素
温度:温度升高,呼吸作用增强;温度降低,呼吸作用减弱
水分:水分充足,呼吸作用增强;水分不足,呼吸作用减弱
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氧气浓度增加,呼吸作用增强;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呼吸作用减弱
不同生物和部位:不同生物和部位的呼吸作用强度不同
三、呼吸作用的应用
粮食储存:低温、干燥、低氧
水果保鲜:低温、低氧、高二氧化碳
作物增产:合理密植、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动画演示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了呼吸作用的本质和应用。但部分学生对“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仍存在混淆,下次可通过对比实验(如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强化理解。此外,课堂时间分配需优化,确保实验环节更充分。教学资源方面,可引入更多生活实例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