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人的呼吸(第3课时)教案(表格式)-北京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1 人的呼吸(第3课时)教案(表格式)-北京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京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 人体的营养与呼吸”中的内容,主要介绍呼吸运动的过程及其与胸廓结构的关系。教材通过讲解胸廓的结构、呼吸运动的变化以及模拟呼吸运动的实验,帮助学生理解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机制。此外,教材还通过课堂小练,巩固学生对呼吸运动的理解。本节课内容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人体生理功能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通过学习呼吸运动和气体交换机制,帮助学生理解人体生理功能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科学思维: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科学探究:通过模拟呼吸运动的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社会责任:通过了解呼吸系统健康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公共卫生意识。
教学重点 胸廓的结构及其在呼吸运动中的作用。 呼吸运动的过程及其与胸廓变化的关系。 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机制。
教学难点 理解呼吸运动中胸廓容积的变化及其对气体交换的影响。 理解呼吸运动中各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及其对胸廓容积的影响。
教学过程:
《人的呼吸(第3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程 导入 教师(面带微笑,手持模型走进教室):
“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肺的结构特点,比如肺泡壁薄、毛细血管丰富,这些结构如何帮助肺进行气体交换呢?”(环视全班,等待回答) 学生A(举手):
“老师,肺泡壁薄有利于气体扩散,毛细血管丰富能快速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教师(点头肯定):
“回答得非常到位!但气体交换不仅需要肺的结构支持,还需要呼吸运动的配合。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呼吸的‘动力源’——胸廓的运动如何推动气体进出肺部。”(转身板书:呼吸运动)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并说明理由。
新课 展开 教师(指向黑板上的胸廓模型):
“大家看,这个模型展示了人体的胸廓结构。如果我现在深吸一口气,胸廓会如何变化?”(示范深呼吸动作) 学生B(举手):
“胸廓会扩大,然后呼气时又缩小!” 教师(追问):
“没错!但胸廓为什么会动?它的结构有什么特殊之处?这就是今天的第一个重点——胸廓的组成与功能。”(板书:胸廓的结构) (一)胸廓的结构 教师(展示胸廓解剖图):
“胸廓由四部分组成:胸椎、肋骨、胸骨和膈。”(用激光笔逐一标注)
“膈像一顶帐篷,分隔胸腔和腹腔。它主要由肌肉构成,收缩时能改变胸腔的容积。”(板书:膈:肌肉组织,分隔胸腹腔) 教师(提问):
“如果膈受损,呼吸会受到影响吗?为什么?” 学生C(思考后回答):
“会!因为膈的收缩和舒张是呼吸运动的关键。” 教师(总结):
“完全正确!胸廓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各部分协同工作,为呼吸提供动力。” 呼吸运动的过程 教师(播放呼吸运动动画):
“现在看动画:吸气时,肋间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同时膈肌收缩,膈顶下降,胸腔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板书:吸气→肋间肌、膈肌收缩→胸廓扩大)
“呼气时正好相反: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内收,膈顶上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回缩排出气体。”(板书:呼气→肌肉舒张→胸廓缩小) 教师(提问):
“剧烈运动时呼吸加快加深,这对胸廓和肺有什么影响?” 学生D(举手):
“肌肉收缩更频繁,胸廓活动幅度更大,吸入更多氧气!” 教师(赞许):
“非常棒!这说明呼吸运动能根据身体需求灵活调节。” (三)模拟呼吸运动实验 教师(分发实验材料:气球、塑料瓶、橡皮膜):
“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模拟呼吸运动。这个塑料瓶代表胸廓,气球代表肺,橡皮膜模拟膈肌。”(示范组装模型)
“请同学们拉动橡皮膜,观察气球的变化!” 学生E(操作后惊呼):
“老师,橡皮膜下拉时气球鼓起来了!松手后气球又瘪了!” 教师(引导讨论):
“这说明什么?拉动橡皮膜相当于膈肌收缩,胸腔扩大,肺内气压低于外界,空气进入;松开后膈肌舒张,肺回缩排出气体。”(板书:实验结论:胸廓容积变化驱动气体流动) 教师(提问):
“如果胸廓无法扩张,比如被重物压迫,呼吸会怎样?” 学生F(严肃回答):
“气体无法进入,可能导致窒息!” 教师(总结):
“所以,保护胸廓的完整性至关重要。”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教师(展示气压对比图):
“呼吸运动的本质是气压差驱动气体流动。吸气时,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外界→气体入肺;呼气时相反。”(板书:气压差→气体交换) 教师(提问):
“高山地区空气稀薄,呼吸会感到困难,为什么?” 学生G(思考后回答):
“外界气压更低,气压差减小,气体进入肺部的动力不足。” 教师(补充):
“所以登山时需要适应环境,甚至携带氧气瓶。这体现了呼吸系统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认真听讲,理解胸廓的结构。 观察胸廓的结构图,理解胸廓的组成。 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膈的作用。 回答教师的问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认真听讲,理解呼吸运动的过程。 观看呼吸运动的动画,理解呼吸运动的过程。 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吸气和呼气时胸廓和呼吸肌的变化。 回答教师的问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课堂小结 教师(结合板书总结):
“呼吸运动是胸廓、呼吸肌和肺协同作用的结果。吸气时肌肉收缩扩大胸廓,呼气时肌肉舒张缩小胸廓。整个过程通过气压差实现气体交换。”(擦黑板,保留关键板书) 教师(布置作业):
“请用家中材料(如塑料瓶、气球)制作呼吸运动模型,并录制视频解释原理。下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
人的呼吸(第3课时)
1.胸廓结构:胸椎、肋骨、胸骨、膈(肌肉分隔胸腹腔)
2.呼吸运动:
吸气→肋间肌、膈肌收缩→胸廓扩大→肺扩张→气体入
呼气→肌肉舒张→胸廓缩小→肺回缩→气体出
3.气体交换机制:气压差驱动
4.保护呼吸系统:避免外伤、远离污染
教学反思:
实验环节学生参与度高,但部分学生对肋间肌和膈肌的协同作用仍感抽象。下次可引入人体模型,让学生手动操作肌肉收缩,增强直观体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