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7.2 传染病的传播和控制 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苏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7.2 传染病的传播和控制 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苏教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课题名称 5.17.2 传染病的传播和控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体生理与健康》中的核心章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人体的各大系统,了解了人体结构与功能,为本节课学习疾病与健康的关系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将生物学知识与公共卫生、个人健康紧密结合,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生活观念的重要载体。同时,它也为继续学习“健康”等内容做了铺垫,承上启下,地位关键。 2、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逻辑清晰,按照“是什么(类型)→ 怎么传(环节)→ 怎么防(措施)→ 有何影响(影响)”的顺序展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中设置的“调查”和“讨论”活动,旨在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探究性和实践性。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传染病传播的三个基本环节。 (2)控制传染病流行的三大措施。 教学难点: (1)如何针对具体的传染病,准确分析其传播环节并提出科学、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2)建立“预防为主”的健康观念,并内化为日常行为习惯。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他们对于传染病(如流感、新冠肺炎等)有切身体验和生活经验,但对传染病的科学认知可能比较零散和片面。学生能够理解基本概念,但在将理论知识与复杂现实情境相结合,进行系统性分析和提出解决方案方面,仍需教师引导。因此,教学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创设真实情境,通过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认识到传染病是病原体与宿主、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理解维持机体健康、阻断传播途径对于群体生命延续的重要性。 科学探究:通过完成“当地主要传染病”的调查任务,初步学会运用多种途径搜集、整理、分析信息,并尝试撰写简单的调查报告。 科学思维:能够运用“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分析具体传染病的传播过程,并基于此推理出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培养逻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责任:关注社会公共卫生问题,理解个人行为对公共健康的影响,自觉采取健康生活方式,并能向他人宣传传染病的预防知识,树立积极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能说出三种以上的传染病类型并举例
2 能清晰地阐述传染病传播的三个基本环节
3 能准确说出控制传染病流行的三大措施
科学探究 积极参与了小组调查/讨论,并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科学态度 认识到预防传染病是每个人的责任,并愿意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本设计以“问题情境”为导引,以“任务驱动”为主线,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情境导入: 利用近期或学生熟悉的传染病疫情(如流感、诺如病毒等)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任务驱动: 将教学内容转化为三个递进的学习任务:“探秘传染病家族”→“破解传染病传播密码”→“争当防疫小卫士”。通过完成任务,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合作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调查、讨论,在协作中碰撞思维,提升探究与交流能力。联系实际: 将艾滋病控制、新冠疫情等现实案例融入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强化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任务一:探秘传染病家族(类型) → 任务二:破解传染病传播密码(环节) → 任务三:争当防疫小卫士(措施) → 知识拓展与深化(影响) → 课堂小结与升华 → 布置作业
学习活动设计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播放一段简短的新闻视频或展示几张图片(内容为学校因流感/诺如病毒停课、社区进行消毒等)。 提问:“为什么一场流感能让一个班级甚至整个学校很多同学病倒?为什么我们要勤洗手、戴口罩、接种疫苗?” 观看视频/图片,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思考并自由发言。 初步表达自己的看法(如:会传染、通过空气传播等)。 观察学生是否被情境吸引,能否积极参与讨论并表达观点。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入手,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自然引出本节课题《传染病的传播和控制》。
任务一:探秘传染病家族——传染病的类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按病原体划分的传染病主要类型(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性等)。 布置“调查:当地的主要传染病”活动: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课前或课中利用网络、社区公告等资源,快速搜集本地区近一年来高发的2-3种传染病及其类型。 组织小组代表进行简要汇报。 阅读教材,识记传染病的主要类型。 小组合作,快速搜集、整理信息,并派代表分享调查结果(例如:冬季流感-病毒性、夏季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等)。 通过小组汇报,评价学生信息搜集和归纳能力。查看自我评价表“科学知识”第1点。
设计意图:将知识学习与实践调查相结合,使知识具体化、生活化,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合作精神。
任务二:破解传染病传播密码——传染病传播的基本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以“流感”为例,提出问题:“流感是怎样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的?” 引导学生分析:谁在传播?(病人/携带病毒者——传染源);通过什么传播?(空气、飞沫——传播途径);谁会得病?(没有免疫力的人——易感人群)。 精讲并板书三个基本环节,强调三者缺一不可。 巩固练习: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细菌性痢疾”的传播环节。 跟随教师思路,分析流感案例,理解三个环节的含义。 小组讨论,完成对细菌性痢疾(传染源:病人/带菌者;传播途径:粪-口传播;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的环节分析。 倾听学生的分析过程,判断其对三个环节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查看自我评价表“科学知识”第2点。
设计意图:采用案例分析法和归纳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深刻理解传染病传播的内在逻辑,为学习控制措施打下坚实基础。
任务三:争当防疫小卫士——控制传染病流行的措施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承接上一任务,提问:“知道了传染病传播的三个环节,我们该如何切断传播链,控制它呢?” 引导学生将控制措施与三个环节一一对应: 控制传染源(隔离病人、治疗、扑杀患病的动物) 切断传播途径(消毒、通风、戴口罩、注意饮食卫生) 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疫苗、锻炼身体、合理营养) 组织“讨论:如何控制艾滋病的传播?” 引导学生分析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 小组讨论:针对其传播途径,我们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如:洁身自好、使用安全套、无偿献血、不共用注射器、预防母婴传播等)。 将控制措施与三个环节进行连线匹配,理解其原理。 积极参与艾滋病控制的讨论,运用刚学到的知识,提出科学、可行的预防建议。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表现出的逻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查看自我评价表“科学知识”第3点和“科学探究”第1点。
设计意图:建立“环节”与“措施”之间的逻辑联系,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通过艾滋病这一典型案例的讨论,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态度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任务四:知识拓展与深化——传染病对人类的影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简要介绍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经济、社会乃至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如黑死病、天花等)。 布置课后“调查:某种传染病对我们的影响”任务(可作为选做作业)。 聆听、思考,感受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历史和意义。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表现出的逻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视野,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传染病,体会科学防控的重要性,完成情感态度的升华。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总结: 今天我们共同探索了传染病的世界。我们知道了它的类型,破解了它传播的三个密码(环节),并掌握了控制它的三大法宝(措施)。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自己健康的守护者和公共卫生的宣传员。 学生回顾: 对照板书和自评表,回顾本节课的核心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 1、基础性作业(必做): 绘制一幅关于“传染病传播与控制”的概念图或思维导图,清晰地展示三个基本环节和三大控制措施之间的关系。 2、实践性作业(选做): 完成教材中的“调查:某种传染病(如新冠肺炎、肺结核等)对我们的影响”,形成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可包括:疾病简介、传播方式、主要影响、防控措施与感悟)。
板书设计 一、类型: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性... 二、传播环节 (→ 控制措施) 1. 传染源 → 控制传染源 (隔离、治疗) 2. 传播途径 → 切断传播途径 (消毒、防护) 3. 易感人群 → 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疫苗) 三、影响:健康、经济、社会…… 核心思想:预防为主,从我做起!。
教学与反思(预设反思点,供参考) 1、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和任务驱动,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较高。学生在案例分析和小组合中能够较好地理解和应用“三个环节”与“三大措施”的核心知识。特别是在艾滋病控制的讨论中,展现了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2、可能存在的不足与改进: 1. 对于学困生,在环节与措施的对应关系上可能存在混淆,后续可通过更多的生活化案例进行巩固练习。 2. 小组调查活动的时间把控需要精确,确保课堂节奏张弛有度。 3. 对于传染病的“影响”部分,由于时间关系可能展开不够,可通过课后作业进行有效补充和深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