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免疫失调说课稿(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3 免疫失调说课稿(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一《免疫失调》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免疫失调》,出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第四章第3节。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位于《免疫调节》之后,是免疫调节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在《稳态与调节》这一模块中,免疫调节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机制之一。而《免疫失调》则从反面论证了稳态维持的精确性与复杂性。学习本节内容,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稳态”这一核心概念,更能引导学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形成科学的生命观和健康观,在社会责任层面具有重要价值。
2.教学内容与结构
本节教材在必修基础上,对免疫失调的类型进行了更系统、更深入的阐述,主要包括:
过敏反应:详细讲解了其发生机理(致敏与激发两次接触,IgE抗体、肥大细胞脱颗粒)。
自身免疫病:阐述了其发生的可能原因(抗原分子相似、隔离抗原释放等),并增加了风湿性心脏病等新实例。
免疫缺陷病:重点分析了艾滋病(AIDS)的致病过程(HIV侵染并破坏辅助性T细胞),及其对免疫系统的毁灭性打击。
器官移植与免疫排斥:这是选择性必修一新增的重要内容,将免疫学知识与现代医学技术紧密联系。
3.教学目标
基于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深度剖析,我设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阐明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和机理。说明HIV感染如何导致免疫缺陷,并分析其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解释免疫排斥的原理,并了解器官移植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流程图和资料,提升获取信息、逻辑推理和科学探究的能力。通过比较、归纳和概括,构建免疫失调的知识网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免疫系统对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树立结构与功能观、稳态与平衡观。关注艾滋病防治,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消除对艾滋病人的歧视,增强社会责任感。
关注现代医学进展,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过敏反应的机理;艾滋病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丧失的过程;免疫排斥的原理。
教学难点:区分过敏反应与正常的体液免疫;理解辅助性T细胞在免疫网络中的核心地位及其被破坏后的连锁反应。
二、说学情
我所面对的是高二学生,他们具备以下特点:知识基础:已经在必修课中学习了免疫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特异性免疫过程,对免疫失调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通过对本模块前几章的学习,已建立了“稳态”的核心概念。能力水平: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能够理解和分析更为复杂的生理过程机制图。具备初步的信息整合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心理与兴趣:对与自身健康和社会热点(如艾滋病、器官移植)相关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参与讨论和深度思考。
三、说教法
为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
1.案例教学法:以真实的临床病例(如花粉过敏、风湿性心脏病、艾滋病患者病程记录)贯穿始终,使知识学习情境化。
2.问题链导学法:设计具有启发性、阶梯性的问题串,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突破重难点。
3.模型构建法:引导学生绘制机理流程图(如过敏反应过程、HIV侵染过程),将抽象知识可视化、结构化。
4.合作讨论法:围绕核心问题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与交流能力。
四、说学法
引导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1.自主探究学习:课前预习,收集相关资料。
2.分析比较学习:通过对比表格,厘清三种免疫失调的本质区别。
3.迁移应用学习:运用免疫学原理,解释和解决新的健康情境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
我设计了环环相扣的五个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温故知新(约4分钟)
播放一段器官移植成功的新闻视频。
【提问】:“器官移植成功后,患者为何需要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这与我们学过的免疫系统的什么功能有关?”
此设计既能联系现代科技,又能直接切入“免疫排斥”这一新知识点,并从“免疫防御”的正常功能自然过渡到“免疫失调”的异常状态。
(二)任务驱动,合作探究(约30分钟)
任务一:探究“防卫过当”——过敏反应
呈现案例:某同学春季赏花后出现哮喘症状的病例。
问题链:
1.为什么第一次接触花粉没事,第二次却发病?(回顾致敏与激发)
2.过敏反应中的抗体与正常体液免疫(如疫苗)中的抗体有何不同?(强调IgE与IgG的区别)
3.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引起了什么结果?(明确是功能紊乱而非清除抗原)
模型构建:请学生小组合作,在白板上画出过敏反应的机理流程图。
任务二:探究“敌我不分”——自身免疫病
案例分析:介绍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因(链球菌抗原与心脏瓣膜抗原相似)。
核心讨论:“免疫系统‘误伤’自身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引导学生从分子相似、隔离抗原释放等角度思考)
教师总结:强调自身免疫病是免疫自稳功能异常,治疗难度大。
任务三:探究“防线崩溃”——艾滋病
资料分析:提供HIV结构图、侵染辅助性T细胞的动画和艾滋病患者免疫力变化的临床数据。
攻克难点:
【核心问题】:“为什么HIV看似只破坏了辅助性T细胞,却导致了几乎全面的免疫崩溃?”
引导学生回顾并构建知识网络:辅助性T细胞是免疫应答的“司令官”→它既能分泌淋巴因子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免疫),又能激活B细胞(体液免疫)→司令官大量死亡→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严重受损→机体对病原体和癌细胞失去监控。
社会责任教育:讨论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与预防,强调“科学认识,消除歧视”。
(三)整合提升,构建体系(约5分钟)
引导学生完成一个更全面的知识梳理表,并纳入“免疫排斥”。
(四)学以致用,拓展延伸(约4分钟)
【情境辩论】:“有人认为,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增强’人类的免疫力,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疾病。请结合本节课所学,谈谈你的看法。”
此开放性问题旨在引导学生辩证思考,认识到免疫系统的“平衡”远比“强大”更重要,深化对“稳态”意义的理解。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约2分钟)
总结: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知识主线,强调免疫系统的精确调控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关键。
作业:
1.基础题:简述艾滋病患者易患多种感染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的原因。
2.实践题:查阅资料,了解一种除教材外的新型自身免疫病,并制作一份简单的病因介绍卡片。
3.挑战题:设计一个宣传方案,向社区居民科普如何正确预防艾滋病和不歧视艾滋病人。
六、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注重知识的结构化和逻辑关系,旨在成为学生课堂思维的视觉支架。
免疫失调——稳态的失衡
(一)过敏反应(防卫过当)
过敏原→致敏→产生IgE→激发→肥大细胞→组织胺→功能紊乱
(二)自身免疫病(敌我不分)
原因:分子模拟、隔离抗原释放...
本质:免疫自稳失控
(三)免疫缺陷病(防线崩溃)
HIV→辅助性T细胞↓→(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全面崩溃
(四)免疫排斥(监视正常)
异体器官→“非己”信号→免疫攻击→免疫抑制剂
核心观念:免疫平衡,方能维持稳态。
七、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我力图在必修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螺旋式上升,紧密围绕“稳态”这一模块核心概念展开。通过案例和问题链,引导学生从现象深入到本质,特别是对艾滋病机理的剖析,期望能有效突破难点。教学中,需要密切关注学生对“辅助性T细胞核心地位”这一概念的理解程度,随时通过提问和图示进行巩固。同时,要把握好情感教育的尺度,做到理性分析与人文关怀并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