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3 常用的急救方式 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苏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8.3 常用的急救方式 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苏教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课题名称 5.18.3 常用的急救方式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属于“人体生理与健康”主题下的“健康生活”模块,是生物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重要体现。在学习完人体各大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本节课将知识转化为保护生命、关爱他人的实践能力。它不仅是生物学核心素养中“生命观念”(结构与功能观、稳态与平衡观)和“社会责任”的集中体现,也是培养学生生存技能和人文关怀精神的关键一课,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2、教学分析 本节课教材内容清晰分为三个部分: 心肺复苏(CPR):作为最紧急的急救技术,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教材安排了实践环节,强调其操作性。 包扎止血:针对常见的意外伤害,方法实用,易于在课堂中模拟操作。 其他急救方法:如海姆立克急救法、中暑、溺水的初步处理等,拓宽学生的急救知识面,体现急救方法的多样性。 三部分内容由急到缓、由重到轻,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初级急救知识体系。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和要点。 (2)指压止血法和包扎止血法的正确应用。 教学难点: (1)心肺复苏实践中,按压位置、深度、频率的准确把握(在模拟中理解标准)。 (2)在面对突发情况时,能保持冷静,并有序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和施救(应急思维的建立)。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相关知识,理解了心跳、呼吸对于生命的意义,这为学习心肺复苏的原理打下了理论基础。学生动手操作意愿强,对模拟实践充满兴趣。但可能缺乏严谨的操作规范和细节关注,且面对“紧急情况”容易紧张、慌乱。他们具有强烈的同情心和救助他人的愿望,但普遍缺乏急救常识和信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有效提升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和救助他人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通过急救知识的学习,深化对“结构与功能”、“稳态与平衡”的理解,认识到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当生命活动失衡时,及时的外部干预可以维持或恢复基本生命功能。 科学探究:在模拟急救实践中,学会观察、模仿、纠正和优化操作步骤,体验从理论知识到实践应用的探究过程。 科学思维:培养严谨求实、珍爱生命、勇于担当的科学态度。理解急救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树立“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责任意识。 社会责任:明确掌握急救技能是每个社会成员应尽的责任。激发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情感,并愿意向家人和朋友传播急救知识。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能说出心肺复苏“黄金4分钟”的重要性及基本步骤
2 能区分不同类型的出血,并说出相应的止血方法
3 能简述海姆立克急救法的适用场景及原理
科学探究 能在模拟人身上基本规范地完成一套心肺复苏操作
科学态度 认识到了学习急救的重要性,并愿意在必要时尝试帮助他人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本设计以“情景导入-理论奠基-模拟实践-知识拓展-回归生活”为主线,采用任务驱动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情景化:用真实的生活场景视频或案例贯穿始终,激发学习动机。 实践化:将课堂变为“急救训练营”,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操作模拟人、三角巾等器材,化知识为能力。 结构化:将复杂的急救流程分解为清晰的步骤(如C-A-B),利用口诀、流程图等工具帮助学生记忆。 情感化:通过榜样故事和责任感教育,让知识学习升华为生命教育。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任务一:守护生命,“救”在身边(心肺复苏) → 任务二:应对创伤,“救”有妙招(包扎止血) → 任务三:见微知著,“救”在日常(其他急救法) → 课堂小结与升华 → 布置作业
学习活动设计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播放一段经过处理的新闻短片:体育课上,一名学生突然昏厥,周围同学手足无措。 提问:“同学们,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会怎么做?是拨打120后干等着,还是可以做些什么来为生命争取宝贵的时间?” 观看视频,陷入思考,并进行简短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可能包括喊人、打120、摇晃患者等)。 观察学生是否被情境吸引,能否积极思考和回应。
设计意图: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对急救知识的迫切需求,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价值——“时间就是生命”。
任务一:守护生命,“救”在身边——心肺复苏(CPR)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理论讲解:结合PPT动画,讲解心脏骤停的严重后果,强调“黄金4分钟”。分解讲解CPR的“C-A-B”三步法: C(胸外按压):重点强调位置(胸骨中下1/3交界处)、深度(5-6cm)、频率(100-120次/分钟)、手法。 A(开放气道):演示仰头举颏法。 B(人工呼吸):讲解要点,并说明在无法进行时可只做胸外按压。 视频演示:播放标准的心肺复苏教学视频。 组织实践:将学生分组,使用心肺复苏模拟人进行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错误动作(如按压姿势不正确、深度不够等)。 强调安全:反复强调在真实情况下,首先要确保现场环境安全,并判断患者有无意识和呼吸。 认真听讲,记忆关键口诀(如“用力按、快速按、胸回弹、莫中断”)。 观看视频,形成直观印象。 小组内轮流在模拟人上进行练习,互相观察、提醒和纠正。尝试完成一组高质量的按压和吹气。 通过模拟人的反馈系统(如灯光、声音)和教师巡视,评价学生操作的规范性。小组内进行互评。
设计意图:将理论知识与肌肉记忆相结合,通过实践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获得最核心的急救技能体验。
任务二:应对创伤,“救”有妙招——包扎止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提问引导:“除了心脏骤停,生活中更常见的是各种外伤出血,我们该如何处理?” 讲解与演示: 指压止血法:讲解原理,演示如何用手指压迫伤口近心端的动脉止血点(如桡动脉、肱动脉)。 加压包扎法:利用三角巾和绷带,演示针对不同部位(如手臂、头部)的环形包扎、螺旋包扎和“8”字包扎法。 创设小情境:“假设你的同伴前臂被划伤,血流不止,请为他包扎。” 两人一组,一人扮演伤者,一人扮演施救者。 练习指压止血的定位。 使用三角巾和绷带互相练习包扎技术。 观察学生包扎的牢固度、美观度和速度。评价其操作是否体现了对“伤者”的关怀。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和动手操作,掌握处理常见外伤的方法,培养协作精神和人文关怀。
任务三:见微知著,“救”在日常——其他急救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海姆立克急救法:通过动画演示气道异物梗阻的表现,并讲解、演示针对成人、儿童及自救的海姆立克急救法操作(“剪刀、石头、布”定位口诀)。 知识扩展:简要介绍中暑、烫伤、溺水等情况的初步处理原则(如溺水强调首先清理呼吸道,而非控水),纠正常见误区。 总结原则:强调所有急救的通用原则——确保安全、先救后治、及时呼救。 模仿教师动作,练习海姆立克急救法的站位和手法。 倾听并记录关键要点,参与讨论,澄清误区。 通过提问(如“看到有人吃东西噎住了,第一步该做什么?”)检查学生对急救原则的理解。
设计意图:拓宽知识面,让学生意识到急救无处不在,并建立科学、理性的急救思维,避免因无知而造成的二次伤害。
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两大急救技能(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并总结急救的核心精神:知识是基础,勇气是关键,爱心是根本。鼓励学生成为校园和家庭的“急救小卫士”。 学生活动:参与总结,填写“自我评价表”,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体系,强化记忆,并将课程主题从技能学习升华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作业设计 1、基础性作业:制作一份《家庭急救知识小贴士》,向家人介绍今天学到的至少两种急救方法。 2、实践性作业:与父母一起,通过网络搜索一个标准的急救教学视频,共同观看学习,并尝试用枕头等物品模拟练习海姆立克急救法。
板书设计 一、心肺复苏(CPR):黄金4分钟 1. 评估环境安全 2. 判断意识与呼吸 3. C-A-B(C:胸外按压;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 二、包扎止血 1. 指压止血法 → 压住血管;2. 加压包扎法 → 包住伤口 三、其他急救 骨折救治;热射病救治; 核心原则:保安全、先呼救、科学施救。
教学与反思(预设反思点,供参考) 1、教学亮点: 本节课成功地将生物学知识与生命教育、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 通过高参与度的模拟实践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扎实。 采用情景驱动和任务导向,使学习过程目标明确,逻辑清晰。 2、待改进之处: 由于课堂时间和器材限制,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达到非常熟练的操作水平。未来可考虑开设课外兴趣小组或与校医室联合开展专项培训。 对于不同学生动手能力的差异,需要更个性化的指导。可以培养“小助手”,让掌握快的学生帮助其他同学。 如何让学生克服在真实情境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是需要长期引导的问题,未来可在课程中适当加入心理素质训练的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