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2 生物学性状的决定 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苏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0.2 生物学性状的决定 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苏教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课题名称 6.20.2 生物性状的决定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位于遗传学的核心环节,承上(基因与染色体)启下(变异与进化),系统阐释遗传信息的传递机制,是解释遗传现象、理解生物多样性的理论基础。 2、教学分析 知识结构:基因型决定性状 → 配子传递遗传信息 → 环境影响性状表达 能力培养:通过调查、讨论、实验强化科学探究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基因随配子传递的规律;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 教学难点: 等位基因分离与重组对性状组合的影响;环境与基因互作机制。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了解DNA、染色体、显隐性性状概念。认知的特点由具象思维向抽象逻辑过渡,需借助模型和实例理解微观机制。存在潜在困惑,表现在易混淆基因型与表现型,对配子形成中的基因分离较难理解。
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构建“基因→性状”的因果链条,理解遗传稳定性与变异的辩证关系。 科学探究:设计并执行性状调查和环境实验,掌握控制变量法。 科学思维:通过数据分析归纳孟德尔定律的实质,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社会责任:讨论遗传病预防,关注基因伦理与环境保护的协同性。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阐明基因组成如何决定生物性状
2 描述配子在遗传传递中的作用
3 举例说明环境影响生物性状
科学探究 设计环境对植物叶色影响的对照实验
科学态度 小组合作中主动分享数据并提出质疑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以 “为什么孩子像父母?” 为核心问题链,串联三个探究活动:生活调查→基因传递模型构建→环境干预实验;采用策略:案例教学(如人耳垂性状)+ 类比推理(配子如遗传信使)+ 实证研究。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 明星家庭外貌对比 → 任务一:调查人类常见性状 → 发现规律: 性状如何遗传?→ 发现规律: 性状如何遗传? → 任务三:环境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总结:基因+环境=最终性状→布置作业
学习活动设计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展示同一家庭三代人照片:“为何子女既有父母特征又有差异?” 列举自身与父母相似/不同的性状(如卷发、酒窝)。 观察学生能否联系生活经验提出遗传问题。
设计意图:激活前概念,聚焦核心问题“性状如何决定”。
任务一:调查人体常见性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1. 分发性状统计表(卷舌、拇指弯曲、美人尖等显性性状)。 2.指导绘制班级性状分布柱状图。 1. 小组互查性状并记录数据;统计显性性状占比。 2.问题:为何部分显性性状比例不足50%? 数据记录准确性;能否发现显性性状非100%遗传。
设计意图:从现象到本质:感知性状变异,为基因型概念铺垫。
任务二:基因随配子传递模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演示动画:精卵细胞形成时等位基因分离。 提供卡片模型(AA/Aa/aa基因型父母 → 配子组合实验)。 用卡片模拟父母产生配子过程,组合子代基因型。 探讨: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遗传学原理? 模型操作规范性;能否解释子代基因型概率差异。
突破难点:具象化基因分离定律,理解配子的媒介作用。
任务三:环境对性状影响的实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展示同品种黄白苗盆栽(光照差异导致)。 引导学生设计水培绿豆苗实验: 对照组(常温/光照) vs 实验组(低温/遮光)。 分组培育绿豆苗,记录株高、叶色变化; 分析数据:哪些性状受环境影响显著? 实验方案合理性;数据解读的严谨性。
设计意图:深化认知:实证基因非唯一决定因素,培养变量控制能力。
课堂小结
知识框架:基因(内在) + 环境(外在) → 生物表现型 核心规律:基因通过配子传递且随机组合 → 亲子代性状存在概率性联系。
作业设计 1、基础题:解释“父母双眼皮可能生单眼皮孩子”的原因。 2、实践题:调查5种动植物性状(如猫毛色),判断是否受环境影响。 3、挑战题:设计海报“如何用遗传学知识保护濒危动物基因多样性?”。
板书设计 生物性状的决定 ┌───────────────┐ │ 基因(内在决定) │←─┤ 配子:遗传信使 └───────────────┘ │ 分离重组 → 多样性 ┌───────────────┐ │ 环境(外在修饰) │←─┤ 光/温/营养 → 表现差异 └───────────────┘ ↓ 共同作用 最终表现型。
教学与反思(预设反思点,供参考) 1、成功点:卡片模型有效突破配子传递的抽象性;实验深化环境互作认知。 2、改进点: 部分学生混淆基因型概率与实际表现,需增加误案例分析; 环境实验周期较长,后续可尝试延时摄影技术辅助课堂观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