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4 生物的变异 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苏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0.4 生物的变异 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苏教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课题名称 6.20.4 生物的变异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遗传规律的延续和进化论的起点,以孟德尔遗传规律为基础,揭示生物多样性的内在机制。通过辨析变异类型及意义,为第21章《生物的进化》奠定基础,形成“遗传-变异-进化”完整知识链。 2、教学分析 知识结构:分两大板块——变异类型(现象观察→概念建立)→变异意义(辩证分析→实践应用) 亮点:人体性状调查强化实证意识,“有害变异”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①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的本质区别 ②变异对生物适应与进化的双重意义。 教学难点: ①辨析环境引起的变异是否遗传(如晒黑的皮肤) ②辩证理解“变异利弊”的相对性(如害虫抗药性)。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掌握DNA、基因、染色体等遗传概念,但对变异机制模糊;在认知上易混淆“变异”与“突变”,认为所有变异皆可遗传;对自身性状差异(如指纹、酒窝)有强烈探索欲;具备初步调查能力,但缺乏系统性科学归因训练。
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建立变异是生物多样性根源的观念;理解遗传与变异的对立统一关系。 科学探究:设计人体性状调查方案;合作完成变异实例的归因分析。 科学思维:通过性状对比培养归纳分类能力;运用辩证思维评价变异对生存的利弊。 社会责任:认识基因技术伦理(如转基因争议);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实意义。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能区分两种变异类型并举例说明
2 解释变异对生物进化的意义
3 说明人类如何利用变异培育新品种
科学探究 规范完成人体性状调查及数据分析
科学态度 积极参与讨论并尊重不同观点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主线:质疑→建模→验证→升华 创新点: 用「出生性别比实时数据」导入破除误区 扑克牌模拟实验可视化概率 结合龟类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案例深化认知。
教学流程 导入:同卵双胞胎差异图 → 任务一:调查10项人体性状 → 任务二:归因变异类型→ 任务三:辩论“变异有害吗” →案例:抗虫棉培育→小结+思维导图→布置作业
学习活动设计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展示同卵双胞胎在不同环境下长大的对比照(如肤色、身高差异),提问:“基因完全相同的两人为何有差异?” 观察现象并提出猜测(遗传/环境导致)。 观察学生能否关联前期遗传知识。
设计意图:制造认知冲突,引出变异概念。
任务一:生物变异的类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1.发放调查表(卷舌、耳垂、拇指弯曲度等10项显性性状) 2.指导绘制班级性状分布柱状图。 3.提供案例包: A组:镰刀型贫血症(基因突变) B组:运动员肌肉发达(训练获得) C组:北极熊毛色变化(环境影响) 小组内互测性状并记录 统计全班数据,对比个体差异。 小组合作将案例分类至白板概念图:生物变异:①基因重组/突变/染色体变异;②仅环境影响。 通过白板张贴准确性评估概念建构效果。
设计意图:从自身出发感知变异普遍性,培养数据实证意识。通过典型案例建立科学分类模型。
任务二:生物变异的意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1. 活动:生存辩论赛 正反方观点: 正方:“变异使生物更好适应环境”(如长颈鹿长颈) 反方:“变异导致生物生存危机”(如白化病动物) 提供资料包(恐龙灭绝/抗生素耐药性/彩色玉米培育) 2.活动:变异应用工坊。 播放“杂交水稻选育”微视频,抛出驱动性问题: “如何将变异劣势转为育种优势?” 分小组提取证据支持己方 自由辩论后达成共识:“变异是中性的,自然选择决定价值”。 设计西瓜育种方案(目标:无籽且抗病),绘制育种流程图。 使用辩论量规表评估逻辑性与证据质量。
突破难点:破除“变异有害”误区,建立辩证自然观。理解人工选择原理。
课堂小结
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客观的生物现象。 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的关键区别在于遗传物质是否改变。 变异具有双重意义:它既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和源泉(提供原材料),为物种适应环境变化、人类培育新品种创造条件(积极意义),也可能给个体带来不利影响(消极意义)。 没有变异,就没有生物的进化,就没有今天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作业设计 1、基础巩固:绘制变异类型对比表(定义/案例/遗传性)。 2、实践探究:调查家庭三代人某性状(如身高)变化,撰写微报告分析原因。 3、挑战创新:设计海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解决濒危物种遗传多样性下降问题。
板书设计 一、 类型 1. 普遍存在(调查:人体性状) 2. 定义:性状差异 3. 分类: (1) 可遗传变异 -> 遗传物质改变 -> 能遗传 -> 进化的原材料 (2) 不可遗传变异 -> 环境引起 -> 不遗传 二、 意义(讨论:有害吗?) 1.利: 适应环境 (自然选择基础) -> 进化 人工选择育种 (高产, 抗病...) 生物多样性 2.弊: 有害变异 (遗传病, 不适应环境) 核心: 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教学与反思(预设反思点,供参考) 1、成功点: 人体性状调查实现“做中学”,数据驱动概念生成 辩论活动有效突破“变异有害论”迷思概念 2、改进点: 可遗传变异机制(基因突变/重组)需增加动画演示 为学困生提供“变异归因决策树”脚手支架 3、突发应对: 若学生提出“新冠变异株”,转入“病毒变异特殊性”拓展讨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