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5 杂交育种与转基因育种 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苏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0.5 杂交育种与转基因育种 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苏教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课题名称 6.20.5 杂交育种与转基因育种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遗传与进化单元的核心应用环节,衔接孟德尔遗传定律与现代生物技术,体现遗传学原理在农业育种中的实践价值,为后续学习基因工程奠定基础。 2、教学分析 结构:分杂交育种(含普通小麦起源讨论)与转基因育种两模块,案例导向(水稻、抗虫棉),强调技术对比与科技发展脉络。 知识链:基因分离/自由组合定律→人工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转基因育种→生物技术伦理。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杂交育种原理及流程;转基因育种的概念与应用。 教学难点: 杂交育种中基因重组的时间节点分析;辩证看待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学习基因、性状显隐性及孟德尔定律,但缺乏育种实践认知;对转基因食品有模糊印象(可能存在误解)。以具象思维为主,对多代杂交的长期性理解困难;对高新技术兴趣浓厚。混淆“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转基因技术的微观操作难以具象化。
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用遗传变异原理解释杂交育种本质,理解生物多样性与人类需求的关系。 科学探究:设计模拟杂交育种方案;辩证讨论转基因技术风险与价值。 科学思维:对比分析两种育种异同;运用归纳法总结普通小麦演化历程。 社会责任:关注育种技术对粮食安全的贡献;形成基于证据的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态度。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能说明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
2 能阐述转基因育种的核心步骤和技术优势
3 知道普通小麦是多倍体杂交育种的典型范例
科学探究 尝试设计改良作物产量的简单杂交方案
科学态度 在转基因议题讨论中,能客观分析数据,避免主观偏见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主线:历史发展脉络(传统育种→现代生物技术) 策略: 情境驱动:以“袁隆平杂交水稻”和“抗虫棉”导入激发兴趣。 模型辅助:染色体磁贴模拟小麦多倍化;动画展示基因枪操作。 思辨深化: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角色辩论(科学家/农民/消费者视角)。 技术:PPT动画、虚拟实验室、食品包装袋标签实物投影。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世界饥饿问题与高产水稻 →任务一:探究普通小麦的杂交起源 → 任务二:设计玉米抗病杂交方案→ 任务三:解密转基因抗虫棉技术 →辩论:转基因食品是机遇还是风险?→知识结构化:育种方式对比表→分层作业发布
学习活动设计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展示1940年大饥荒图片与2025年全球粮食产量地图,提问:”如何用遗传学解决粮食危机?“ 观察数据差异,联想已学育种知识讨论可行方案。 快速反馈概念关联度。
设计意图:激发社会责任感,建立知识应用必要性。
任务一:普通小麦的身世之谜(杂交育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1.提供小麦祖先(一粒小麦、拟斯卑尔脱山羊草)染色体组示意图(AA、BB),组织拼接实验。 2.追问:F1为何不育?高产性状从何而来? 用磁贴模拟杂交:AA × BB → F1(不育)→ 染色体加倍 → AABB(普通小麦)。 小组分析:不育因染色体无法配对;高产来自基因重组与染色体数目变异。 观察染色体操作准确率。 能否用遗传术语解释原因
设计意图:突破多倍体育种抽象性,理解远缘杂交中染色体加倍的作用。强化减数分裂与遗传变异联系。
任务二:设计高产抗病玉米(杂交育种实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提供材料:纯合高秆抗病(TTRR)× 纯合矮秆感病(ttrr),要求选育稳定遗传矮秆抗病种 绘制遗传图解,推演:P→F1→F2→连续自交筛选,标注目标性状出现时间与基因型。 流程图的逻辑性与目标基因型(ttRR)正确性。
设计意图:训练演绎推理能力,体会杂交育种周期长、需多代筛选的特点。
任务三:走进转基因实验室(转基因育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1.播放“苏云金杆菌Bt基因导入棉花细胞”微视频,动态演示载体构建、转化、筛选过程。 2.设疑:杂交育种也能获得抗虫性,为何还要发展转基因技术? 3.转基因食品安全吗?(提供国内外科研数据及法规条文) 1.分组操作虚拟实验平台:拖拽Bt基因片段→连接质粒→导入棉花→检测抗虫效果。 2.对比数据表(传统杂交20年 vs 转基因5年);总结定向改造、跨物种优势、高效精准的特点。 3.分角色(科学家/农户/质检员)研讨,要求以证据支撑观点。 1.操作步骤顺序正确率。 2.提炼关键优势的准确性。 3.论点是否有数据支持,表达是否理性。
设计意图:具象化微观技术,化解认知壁垒;培养比较分析能力,认识技术革新的必然性;培养科学思辨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理解技术应用需严格监管。
课堂小结
育种方式: 1、杂交育种:基因重组+选择 ①优势:自然变异/接受度高; ②局限:周期长/基因库有限; 2、转基因育种:跨物种基因转移 ①优势:精准/高效/打破物种界限; ②局限:争议:生态风险/伦理问题;
作业设计 1、基础层:教材课后习题 2、实践层:调查家中5种食品包装,记录是否含转基因成分(如大豆油),分析标识意义 3、挑战层:以“未来的超级作物”为题,设计融合杂交与转基因优势的育种方案(图文结合)。
板书设计 项目杂交育种转基因育种原理基因重组基因工程案例普通小麦黄金大米流程选择→杂交→筛选→自交剪切→拼接→导入→检测优自然变异/接受度高精准/跨物种/高效劣周期长/组合有限争议大/技术门槛高
教学与反思(预设反思点,供参考) 1、成功点: 染色体磁贴模型有效突破多倍体育种难点; 虚拟实验平台使微观技术可视化,操作完成率达92%。 2、改进点: 转基因辩论部分学生易情绪化,下次增加“听证会规则”强调证据优先 简化杂交育种流程图例,使用分步动态PPT演示。 3、生成性问题: 学生质疑:“杂交水稻为何不属于转基因?”——需补充三系法育种细节 对“非转基因”标识过度恐慌——增补各国安全认证标准差异说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