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1 生命起源的探索 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苏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1.1 生命起源的探索 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苏教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课题名称 6.21.1 生命起源的探索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理解生物进化基础的前提。打破“生源论”迷思,树立“化学起源说”科学观念。通过探索生命起源,培养实证精神和科学思维。 2、教学分析 内容结构: ①生命起源说争议不断(科学假说演变史) ②生命最有可能形成于原始海洋(原始地球环境、米勒实验证据) 内在逻辑: 从“争议”引出“科学假说”,聚焦“原始海洋说”及其关键证据。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化学起源说核心观点;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结果及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米勒实验如何模拟原始地球环境验证非生命到有机小分子的转化;科学假说的证据驱动特性(米勒实验是支持证据之一)。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初步具备抽象思维,但生命起源涉及跨学科概念(物理、化学、地质),可能存在理解困难。对“我们从哪里来”充满好奇,但也可能被网络流传错误信息误导(如神创论或外星起源简单化解读)。初步接触科学探究思想,但分析实验设计的深刻内涵能力仍需培养。
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形成“生命的物质性”和“进化与适应”观念,理解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特定条件下长期演化的结果。 科学探究:体验模拟米勒实验设计思路(明确变量控制、条件设定)。学习解读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科学思维:辨别生命起源不同学说的性质(神话vs科学假说)。分析证据(如米勒实验)对科学假说的支撑作用。学习基于已知事实进行合理推理和假说构建。 社会责任:体会科学探索的不确定性与证据重要性,培养批判性思维。认识科学在解释世界本质中的核心作用,避免轻信谣言。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能简述生命起源的主要争议点和几种主要观点(神创论、宇宙胚种说、自然发生说、化学起源说)。
2 能说明“化学起源说”的核心观点(原始地球环境条件、原始海洋的作用)。
3 能描述米勒实验的目的、装置原理(模拟条件)、结果和得出的关键结论。
科学探究 能分析米勒实验是如何通过控制变量(高温、闪电、冷却、液体等)模拟原始地球环境并收集证据的。
科学态度 能基于米勒实验等证据,解释为什么目前“化学起源说”最被科学界接受,认识到科学结论依赖于证据支持。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采用 “情境-问题-证据-建构” 模式。 以核心问题驱动(生命究竟如何在地球上出现?科学如何探索?米勒实验说明了什么?)。 通过历史争议对比、模拟实验演示与分析、证据链梳理,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对化学起源说的理解。 强调科学本质:假说的证据驱动性和可检验性。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探索任务一 认识争议,聚焦科学→探索任务二 解密原始海洋,聚焦米勒实验→探索任务三 解读数据,理解意义 →课堂小结→分层作业发布
学习活动设计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展示远古洞穴壁画、不同创世神话片段、现代生物照片。提问:“地球上形态万千的生命,最初是如何诞生的?人类一直追寻这个终极问题的答案。从古老的神话到现代的实验室,哪些不同的观点在探索生命的源头?” 观察图片,思考,联系已有认知(如女娲造人、上帝造人等),产生“生命起源说法不一”的初步印象。 观察学生专注度和初步反应。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浓厚兴趣与认知冲突,引出“生命起源争议不断”的主题,营造哲学与科学交织的探索氛围。
任务一:生命起源探索的迷雾与曙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1.简述历史: 精要介绍“神创论”、“自然发生说”(腐草化萤,肉生蛆等)、“宇宙胚种说”。强调这些是人们对世界的一种理解/臆想/假说,缺乏可靠科学证据。 2.引出科学假说: 提问:“除了这些说法,有没有更理性的、用证据说话的探索路径?科学是如何尝试解释生命起源的?”引导到“化学起源说”。 3.聚焦关键点: 介绍奥巴林、霍尔丹及其“原始汤”假说核心思想:非生命物质(无机物)在特定条件下(高温、雷电、紫外线、无游离氧)长期演化生成有机物小分子 → 大分子 → 更复杂体系 → 原始生命。强调“原始海洋”是发生场所的关键假设。 1.听讲并记录。 2.参与讨论:为什么以前人们会相信“自然发生说”?科学假说与神话、臆想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关注证据!) 3.记录“化学起源说”的核心观点及其依赖的环境条件(特别是原始海洋)。 检查学生笔记清晰度;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证据重要性”的初步理解程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科学解释与神话传说的本质区别;了解化学起源说的基本框架和核心假设(原始海洋环境);初步建立“科学依赖证据”的观念。
任务二:解密原始海洋——“米勒实验”的模拟探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1.提出问题: “化学起源说听起来很合理,但怎么证明非生命物质在原始地球条件下能变成有机物呢?科学家是怎么在实验室里模拟验证这一设想的?”(引出米勒实验)。 2.展示/演示实验装置: 使用清晰图示或3D动画展示米勒经典实验装置。重点讲解和提问: “烧瓶A里模拟的是什么?(原始大气:氧气, 甲烷, 氨气,水蒸汽)” “为什么要持续加热?产生水蒸气代表什么过程?(模拟原始海洋蒸发、大气环流)” “两个电极连接高压电源模拟什么?(闪电、宇宙射线)” “冷却器(冷凝管)的作用是什么?(模拟原始地球高温大气遇冷降雨回落到原始海洋的过程)” “锥形瓶B模拟什么?收集什么?(原始海洋;反应产物)” 追问:“整个实验设计的核心是什么?”(模拟假想中原始地球大气、能量的关键环境条件,控制并观察反应) 3.公布实验结果: 展示原始实验数据:在模拟产物B中检测到多种有机小分子,尤其重点突出检测到多种氨基酸(构成生命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1.观察实验装置图片/动画,思考教师提出的每个问题。 2.小组讨论:装置各部分对应的模拟环境/过程。明确实验的自变量(模拟的原始条件)和因变量(生成的有机小分子)。 3.记录关键实验结果(检测到氨基酸等有机物)。 观察学生理解实验模拟条件的反馈(如小组讨论发言);抽查学生能否清晰复述装置各部分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度理解米勒实验的精妙设计——模拟原始地球的关键环境并控制变量;为解读结果奠定基础;培养对实验设计的分析能力。
任务三:解读证据链——米勒实验说明了什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1.引领分析: 提问: “米勒模拟的环境中产生了什么?(多种有机物,特别是氨基酸)” “这个结果直接证明或说明了什么?(证明在模拟的、科学家推测的原始地球大气和海洋条件下,无机物可以自发地合成构成生命基础的小分子有机物。)” 2.深化意义: “这是对‘化学起源说’第一阶段(无机物 → 有机小分子)的有力实验室证据。” “它极大地支持了‘原始海洋是生命起源摇篮’的可能性。” 3.讨论与辩证思考: 抛出核心讨论题:“米勒实验‘完美’证明生命起源了吗?它还存在哪些局限性?” (引导学生思考) 如: 模拟的原始大气成分模型是否是唯一的/最准确的?(地球早期大气成分存在不同观点) 实验只是生成了小分子(氨基酸),离生命大分子(蛋白质、核酸)再到原始生命还有巨大的未知鸿沟。 实验是在密闭、人工控制的理想条件下完成的,实际地球环境远比这复杂多变。 4.总结:“因此,米勒实验没有、也不能‘证明’生命是怎样在地球上具体出现的。它是一项 极其重要的支持性证据,说明‘从非生命到有机小分子’这一化学演化步骤在特定条件下是可能发生的。科学探索生命起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许多谜团尚未解开。 1.根据实验结果,明确回答“米勒实验证明了什么”。 2.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米勒实验的意义和局限性。 3.提炼关键认知:科学证据≠直接证明终极答案;米勒实验是化学起源说关键环节的重要支持;生命起源之谜尚未完全解开。 1.提问学生回答“米勒实验说明了什么?”(考察核心知识掌握)。 2.收集小组讨论观点,看是否能辩证分析实验意义和局限。 3.引导学生填写自我评价表相应部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米勒实验的核心贡献(无机物→有机小分子的可能性);培养辩证看待科学证据和实验结论的能力;认识生命起源研究的复杂性与开放性;深化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可检验、渐进性、证据依赖)。
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共同回顾: 1.生命起源探索充满争议,科学以假说和证据不断推进。 2.“化学起源说”是目前被最多证据(如米勒实验)支持的核心假说,认为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3.米勒实验:模拟原始地球条件,成功用无机物合成多种有机小分子(特别是氨基酸),有力地支持了化学起源说的第一步。 4.米勒实验的意义巨大,但也有其时代和技术的局限,生命起源仍是重大未解之谜,需要更多探索。 学生活动: 参与梳理,清晰复述本节核心要点(生命起源探索方法、主流假说、米勒实验核心贡献与意义)。
作业设计 1.基础巩固: 整理课堂笔记,清晰列出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类型)、化学起源说的核心过程、米勒实验的目的、设计思路(各部分模拟)、结果及重要意义。 2.深入思考: 有人认为“米勒实验在瓶子里造出了生命基本物质,说明‘上帝’是多余的”。请从米勒实验的实际结论和科学方法的本质出发,评价这种说法的合理性与不严谨之处。(300字以内) 3.拓展视野(选做): 查阅一位在生命起源领域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如奥巴林、米勒、福克斯)的简要事迹,了解他/她的主要贡献。
板书设计 一、探索之路:迷雾重重 [争议] 自然发生说(腐肉生蛆)→ !(巴斯德实验否定) 宇宙胚种说 → (证据少) 二、科学之光:化学起源说 ≈[主流] 无机小分子 → 有机小分子 → 有机大分子 → 多分子体系 → 原始生命 三、关键证据:米勒模拟实验 目的:验证“无机物 → 有机小分子”的可能性! 意义:重要实验室证据:原始地球环境下,该化学演化可能发生。
教学与反思(预设反思点,供参考) 1.预期成功点:通过米勒实验装置分析有效突破理解难点;讨论环节能有效激发思辨。 2.潜在挑战:学生对原始大气成分模型争议的理解程度把控;时间管理(尤其深入讨论环节)。 3.待优化:实验模拟部分若增加更生动的互动元素(如学生配对解释装置部件),效果或更好;作业2需关注学生论述是否真正抓住科学证据的本质。 4.学生反应记录:哪些讨论点最活跃?是否普遍理解了“证据支持”≠“完全证实”? 5.目标达成度检核:依据自我评价表回收情况和课后作业情况评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