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2 生物进化的证据 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苏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1.2 生物进化的证据 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苏教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课题名称 6.21.2 生物进化的证据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支撑章节,通过化石证据(马进化序列、澄江动物群)和其他证据(比较解剖学、分子生物学等)揭示生物演化的科学事实,为学生理解“自然选择学说”奠定实证基础,同时培养科学思维与证据意识。 2、教学分析 知识结构: 化石证据(地层年代序列→马进化序列→澄江化石意义) 其他证据(同源器官→胚胎发育相似性→分子生物学证据) 技能培养:分析化石图谱、比较解剖结构、解读分子数据。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化石证据的核心地位;同源器官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分子生物学证据(如蛋白质序列比较);澄江化石对“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解释。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了解遗传基本概念(DNA、基因),对进化有生活化认知(如“人从猿进化”),但缺乏系统证据支撑。抽象思维能力待提升,需依托可视化材料(化石图片、动画);对分子证据的理解存在障碍。容易误将生物进化理解为“线性进步”;难以区分“同源器官”与“同功器官”。
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认同生物进化论,建立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的辩证观。 科学探究:学会分析化石图谱、对比生物结构、解读分子数据的方法。 科学思维:通过证据链(化石→解剖→分子)形成归纳与演绎能力;批判性分析“共同祖先”假说。 社会责任:认识化石保护的科研价值,树立科学实证精神,反对神创论等伪科学观点。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能列举三类生物进化证据(化石、解剖学、分子生物学)。
2 解释始祖马→现代马的演化趋势(体型增大、多趾→单趾)。
3 说明同源器官的概念(如鸡翅、鼠前肢、人手、鱼鳍的骨骼同源性)。
科学探究 基于马的化石序列图,归纳其形态演化规律。
科学态度 认同生物进化是科学理论,其结论需经多领域证据验证。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主线:创设“侦探破案”情境(寻找生物演化的线索),分阶段解锁三类“证据档案”。 策略: 化石证据:采用“时空隧道”地层模型 + 马进化动态图谱 + 澄江化石VR展示; 其他证据:设计“找亲戚”活动(解剖结构拼图、DNA序列比对游戏); 难点突破:用动画演示“同源器官分化”过程;用氨基酸序列彩条图类比分子钟。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渡渡鸟灭绝之谜→任务一:化石证据解密→任务二:生物解剖“寻亲记”→任务三:分子生物“密码本” →结论建构:生物进化的证据链条→课堂小结→分层作业发布
学习活动设计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展示渡渡鸟复原图及化石,提问:“如何证明渡渡鸟曾存在并灭绝?科学家如何研究已灭绝的生物?” 联想考古发现,列举证据(化石、骨骼等)。 学生能否关联化石与生物演化信息。
设计意图:引发对“证据”的关注,切入课题。
任务一:化石证据解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活动1:马是如何进化的? 展示不同地质年代(5500万年前→现代)的马化石前肢骨模型图(动态演化图)。 引导讨论:足趾数量、体型、牙齿结构的演变趋势及环境动因(草原扩张→奔跑适应) 活动2:澄江化石——改写进化史的发现。 播放澄江化石发掘纪录片片段(3min),强调其证明了: 寒武纪早期生物爆发式出现(5.3亿年前) 现存动物门类的共同祖先形态(如奇虾)。 1.分组绘制马足趾数量变化折线图,总结演化规律。 解释“从丛林到草原”的适应意义。 2.阅读教材“澄江动物化石”资料,完成填空: 澄江化石发现于中国__云南__,距今__5.3亿__年,揭示了__寒武纪生命大爆发__现象。 观察学生能否从化石序列中提取关键形态变化。 检测对澄江化石科学价值的描述准确性。
设计意图:建立“化石是生物演化的直接证据”概念。理解化石证据对补充生物进化史的突破性意义。
任务二:生物解剖“寻亲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展示鸡翅、鼠前肢、人手、鱼鳍骨骼高清对比图,圈出肱骨、桡骨、尺骨等结构。 提问:“结构差异巨大,但为何科学家说它们有共同祖先?” 用彩笔标注相似骨骼,讨论功能差异(飞翔/奔跑/抓握/游泳)与环境适应。 完成课本“思考题”:解释鸡、鼠、人、鱼的共同祖先存在可能性。 学生能否准确指出同源骨骼并解释“形态差异源于功能适应”。
设计意图:建立“同源器官=共同祖先”的核心概念,突破同源/同功器官混淆点。
任务三:分子生物“密码本”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类比“家族基因检测”:展示人、黑猩猩、鸡、小麦的细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比对图(相同部分标绿)。 提问:“与人差异最小的生物是?差异说明什么?”。 统计各生物与人序列的差异氨基酸数量(黑猩猩0 → 鸡12 → 小麦43),排序亲缘关系。 结论:分子差异越小,亲缘越近,进化关系越清晰。 能否依据分子数据排序生物亲缘关系。
设计意图:将抽象分子证据具象化,理解生物进化在分子层面的普适性。
课堂小结
升华:进化论是科学共同体的共识理论,多领域证据相互印证,科学探索永无止境。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绘制马前肢演化简图并标注关键特征变化。 2.拓展探究:查阅“始祖鸟化石”,分析它如何证明鸟类起源于恐龙。 3.批判思考:“如果发现不符合进化理论的化石,科学界会如何应对?”(写50字观点)。
板书设计 一、化石证据——历史的“见证者” 1. 马进化序列:多趾→单趾 | 体型增大 | 齿冠增高 2. 澄江化石:寒武纪大爆发→动物门类起源 二、其他证据——隐藏的“亲缘密码” 1. 解剖证据:同源器官(结构同源,功能趋异) [图示:鸡翅-人手骨骼对比] 2. 分子证据:细胞色素C差异 [数据图:人→黑猩猩(0) →鸡(12)→小麦(43)] 。
教学与反思(预设反思点,供参考) 1.成功之处: 动态化石图谱有效突破时空认知障碍,“骨骼拼图”活动激活课堂参与。 分子数据类比生活案例(基因检测),化解抽象概念。 2.改进方向: 部分学生混淆“同源器官”与“痕迹器官”(如阑尾),需增加辨析案例。 澄江化石的学术意义可关联中国科学贡献,增强文化自信。 3.生成性问题: 学生提问:“病毒是否进化?” → 引申分子进化速率差异(课堂留作课后探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