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设计-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1(表格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设计-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1(表格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3.1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课
教材版本: 人教版(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
授课年级: 高一
课时安排:2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细胞的基本结构》的开篇,内容承上启下,既是对“细胞是生命系统基本单位”的深化,也为学习细胞器、物质运输等内容奠定基础。教材从细胞膜的功能入手,通过回顾科学家对细胞膜成分和结构的探索历程,最终引出并详细阐述了“流动镶嵌模型”。本节内容蕴含丰富的科学史和科学方法教育,是培养学生“结构与功能观”和科学探究能力的绝佳素材。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并对细胞的物质组成有了一定了解。在生活中,学生对“膜”有感性认识,但对其精确的结构和复杂的功能知之甚少。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对科学史故事感兴趣,但对于“假说-验证”的科学方法、以及微观的膜结构模型可能感到抽象。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科学史的故事性,通过实验分析和模型建构,化抽象为具体。
三、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 具体目标
生命观念 1. 阐释细胞膜作为系统边界所具有的三大功能,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 认同流动镶嵌模型是对细胞膜结构的合理解释。
科学思维 1. 通过分析细胞膜探索历程,学习“提出假说”这一科学方法,培养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的能力。
2. 能够对科学理论、假说和模型进行批判性思考。
科学探究 在分析探索实验的过程中,提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
社会责任 1. 关注细胞膜研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如脂质体药物),认识生物学与社会的联系。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 细胞膜的功能。
(2) 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
2. 教学难点:
(1) 细胞膜的结构与其组成成分的内在联系。
(2) 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过程及其体现的科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
(1) 问题导学法:以“台盼蓝染色”等问题贯穿课堂。
(2) 科学史探究法:沿着科学家的探索足迹,分析经典实验,构建知识。
(3) 模型建构法:利用图示、动画讲解流动镶嵌模型。
(4) 小组合作学习法: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六、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课件(PPT):展示实验示意图、科学史资料、结构模型图、应用实例。
(2) 动画/视频:播放“台盼蓝染色”、“细胞融合实验”、“变形虫运动”、“脂质体药物”等视频。
(3) 模型展示: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图或物理模型。
七、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下载相关视频,准备或绘制清晰的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图。
(2) 学生准备: 预习教材P40-P45内容。
八、教学流程
问题探讨:台盼蓝染色

新知探究一:细胞膜的功能

新知探究二: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新知探究三: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

新知探究四:流动镶嵌模型

课堂小结与练习巩固

布置作业
九、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问题导入
(3分钟) 1. 展示台盼蓝染色鉴别死活细胞的图片和视频。
2. 提出问题探讨:
“为何活细胞不能被染色而死细胞能?”
“据此推测细胞膜有何功能?”
3.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活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1. 观察现象,思考原因。
2. 讨论并回答问题,从具体现象抽象出细胞膜的功能。 1. 创设真实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2. 从功能切入,为后续学习结构做铺垫,体现“功能-结构”逻辑。
(二)新知探究1:细胞膜的功能
(12分钟) 1. 组织【探究活动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0-41,完成细胞膜三大功能的表格填空。
2. 精讲三大功能:
功能1:分隔(形成原始生命,维持内部环境稳定)。
功能2:控制(选择性让物质进出,控制作用是相对的)。
功能3:交流(结合实例精讲三种方式:化学信号、接触传递、通道传递)。
3. 简记口诀:提供“控隔流”口诀辅助记忆。 1. 自主阅读和填表,初步了解三大功能。
2. 聆听讲解,结合实例理解功能的含义和表现方式,特别是信息交流的三种途径。
3. 记录并记忆口诀。 1.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2. 通过丰富实例,让学生全面理解细胞膜复杂而重要的功能,为理解其复杂结构奠定需求基础。
(三)新知探究2:对细胞膜成分的探索
(20分钟) 1. 组织【探究活动2】:引导学生阅读P42“思考·讨论”,完成对四位科学家探索工作的表格梳理。
2. 沿着科学史精讲:
欧文顿(1895):脂溶性物质易通过 → 膜由脂质组成。
科学家(20C):哺乳动物红细胞 → 膜含磷脂和胆固醇。
戈特&格伦德尔(1925):磷脂单分子层面积是红细胞2倍 → 磷脂排成连续两层。
丹尼利&戴维森(1935):膜表面张力低 → 膜附有蛋白质。
3. 介绍磷脂分子特性:讲解其亲水头和疏水尾,及其在水环境中自发形成双分子层的特点。 1. 阅读科学史资料,分析经典实验的现象与结论,完成表格。
2. 跟随教师讲解,理解每一步探索的逻辑推理过程,体会科学家如何通过实验证据逐步逼近真相。
3. 理解磷脂分子的两性特性是其形成膜基本支架的化学基础。 1.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提出假说”的科学方法。
2. 培养逻辑推理和信息处理能力。
3. 明确细胞膜的化学成分(脂质、蛋白质、少量糖类),并理解磷脂的关键作用。
(四)新知探究3: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
(20分钟) 1. 讲解早期模型:介绍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及其提出的“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模型。
2. 引出质疑:展示“细胞的生长”、“变形虫运动”视频,引导学生思考静态模型的不足。
3. 讲解关键证据:介绍荧光标记小鼠-人细胞融合实验(1970),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荧光均匀分布)与结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4. 总结科学方法:强调科学发现是不断提出假说→验证→修正的过程。 1. 了解静态模型的内容及其面临的挑战。
2. 观看视频,直观感受细胞的生命活动需要膜具有流动性。
3. 分析融合实验,理解该实验如何为膜的流动性提供直接证据。
4. 体会科学发展的动态性和开放性。 1. 培养批判性思维,不盲从权威。
2. 突破难点,理解“流动性”这一膜结构核心特性的发现过程及其重要性。
3. 深化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五)新知探究4:流动镶嵌模型
(13分钟) 1. 引入模型:介绍辛格和尼科尔森于1972年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2. 组织【探究活动4】:引导学生阅读P43-44,思考磷脂、蛋白质、糖类在膜中的排布和状态。
3. 精讲模型内容:结合模型图或动画,系统讲解:
磷脂双分子层:基本支架,内部疏水(屏障),磷脂分子可运动。
蛋白质:镶、嵌、穿于磷脂层,大多可运动,功能承担者。
糖类:与蛋白质或脂质结合形成糖蛋白/糖脂,位于膜外,与识别、信息传递有关(糖被)。
4. 联系应用:介绍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原理和应用。 1. 明确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者和地位。
2. 带着问题阅读,初步构建模型框架。
3. 聆听系统讲解,结合图示,全面掌握流动镶嵌模型的要点,理解各组分如何有机组合构成功能复杂的细胞膜。
4. 了解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 1. 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将成分、结构、功能、特性(流动性)融为一体。
2. 再次强化“结构与功能观”。
3. 落实社会责任,感受科学技术的价值。
(六)巩固练习
(8分钟) 1. 快速投影当堂训练核心选择题。
2. 点名回答并简要解析。 快速思考并回答问题。 课堂即时反馈,检测核心概念掌握情况。
(七)课堂小结
(10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主线:从功能需求出发,回顾探索历程,最终建立流动镶嵌模型,并以此解释膜的三大功能。强调“结构决定功能”。 在教师引导下,回顾、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脉络和科学探索思路。 强化知识的内在逻辑,形成完整认知。
(八)作业布置
(1分钟) 1. 基础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绘制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并标注各部分名称和功能。
2. 拓展作业:查阅资料,了解一种与细胞膜功能异常相关的疾病(如囊性纤维化)。
3. 预习作业:预习下一节《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 记录作业要求。 1. 巩固基础知识。
2. 拓展延伸,联系健康。
3. 承前启后。
十、板书设计
第1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一、细胞膜功能
(1)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细胞作为独立系统
(2)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物质进出(相对)
(3)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化学信号、接触、通道
二、细胞膜成分探索历程(成分→结构)
(1 ) 成分:脂质(主磷脂)、蛋白质、糖类
(2) 结构证据:磷脂双分子层(戈特&格伦德尔)\附有蛋白质(丹尼利&戴维森)
(3) 特点: 具有流动性(荧光标记融合实验)
三、流动镶嵌模型(辛格&尼科尔森,1972)
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可运动,内部疏水)、蛋白质:镶、嵌、穿(可运动,功能多样)、糖类:与蛋白/脂质结合成糖蛋白/糖脂(膜外,识别、信息传递)
十一、教学反思
本节课容量大,科学史线索长,成功的关键在于主线清晰、详略得当。
成功之处:利用科学史故事和关键实验,能有效激发兴趣并培养科学思维;对流动镶嵌模型的讲解系统且直观,较好地突破了重难点;始终贯穿“结构决定功能”的观念。
待改进之处:学生自主讨论和消化时间可能不足;对于磷脂分子的化学特性和蛋白质的多种功能,部分学生理解可能不够深入。
调整思路:可以考虑将“成分探索”部分设计成更简短的学案,让学生在课前完成初步梳理,课堂重点讨论逻辑推理。对于复杂概念,课后可提供简明的知识梳理微课供学生复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